当前位置: 主页 > 鲍氏文化 > 族史研究 >

  加入家族
姓名:   
手机:   
邮箱:   
地区:   
年龄:   
性别:   
QQ:   


  

族史研究
论管仲出生于公元前723 年

时间:2016-04-07 17:55     来源:管子研究会    作者:龚武

编者按:2016年4月6日上午,中华鲍氏族史研究总会安徽分会广贵会长率安徽分会考察组冒雨前往管鲍故里考察调研。 考察组首先前往颍上县解放北路东段管鲍商贸城,参拜了管鲍祠。随后,考察组又冒雨前往位于人民东路的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管子研究会副会长龚武秘书长向我们 介绍了管子研究会基本概况,重点向考察组展示了管鲍故里的科研成果。颖上县政协、县总工会领导陪同调研。
      现将《关于管仲和鲍叔牙出生地的调查报告》、《论管仲出生于公元前723 年》、《徽州鲍叔牙后裔的孝文化贡献》等论文转载,希望能够透过对管子的研究成果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鲍氏渊源。
 
论管仲出生于公元前723 年

龚武
 
【摘要】:管仲生年之谜一直没有得到破解。管仲的故乡,安徽省颍上县民间口碑流传管仲 “生辰八字”是“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并占有“一五(午)”和乳名叫“芒种”,言之凿凿,究竟是真是假?严谨的态度是对它进行多学科论证。从民俗学、历法史、天文学出发结合历史文献进行逐项归谬求证的结果如何呢?管仲的生年、生月、生日、生时与 “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居然一一对应,并没有发现任何矛盾之处。如果推论不错,管仲出生于公元前723年就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关键词】:管仲  出生时间  论证
 
    中国历史上,以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春秋齐国名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管仲的生年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迄无定论,以致大多数权威出版物和工具书都不得不在管仲的生年上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然而,管仲的生年问题首先从管仲的出生地发生了转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安徽省颍上县农民冯传礼,根据管仲故乡管谷村民间世代相传(需要指出的,颍上当地并未发现所谓管仲生于“马年、马月、马日、马时”的传说),整理了记载关于管仲出生的文史资料,引起广泛重视,成为新一轮破译管仲生年之谜的钥匙。然而作为未经科学证实的假说,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和争议。
    研究古人生年,在既缺乏文献资料又缺乏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以口碑资料为依据,是一条重要路径。只是口碑毕竟不是信史,换言之,口碑作为“假说”,转化为信史还需要一个验证环节。故此本文就管仲生年问题,结合民间口碑资料进行验证,提出一种方法的探索,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安徽省颍上县冯传礼搜集的口碑文史资料记载:
    相传春秋时期,颍上城北二十华里,颍河西岸的管家庄,出了个大名人管仲。管家庄北三里的鲍家庄,也出了个大名人叫鲍叔牙。
    管仲的父亲叫管严,小时候念过几年书。管仲的母亲谷氏,附近谷庄的人,书香门第,十分贤惠。夫妻两个有田四、五亩,男耕女织,家里虽不富裕,也还过得去。谷氏过门九年头上,才身怀有孕,生一男孩。说来也巧,生这孩子时,正逢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五月初五正午时。这天,彩云飞舞,阳光普照,又是芒种日,夫妻俩对这个晚生儿子十分喜爱。一天管严请来一位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管氏报出生辰八字后,先生掐着手指一算,十分惊喜。说:“这个孩子占了五个午,不是龙来便是虎。又生在收麦种豆的芒种日,这是天赐的好时辰,主大福、大贵、大贤,将来必定能管理天下大事。”夫妻俩听了,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就请先生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先生想了想说:“芒种忙,乱打场,有吃有喝,就叫芒种吧。”管仲的乳名就叫“芒种”。﹝1﹞
    《春秋•左传》记载,庄公九年九月(周庄王十二年丙申),“鲍叔帅师”……“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告曰:‘管仲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 ﹝2﹞ 这是文献记载管仲任齐国(桓公)之相的准确时间,即公元前685年,与上述口碑记载管仲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两厢对照,唯一合理的“戊午”年份,是公元前723年。管仲时年38岁。
 
  

    那么,管仲是否生于公元前723年,关键在于口碑记载能否被证实。为论证口碑记载的管仲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并取乳名“芒种”假说的真伪及其与历史年代、管仲生年的关系,先约略介绍本文作为论证所需的有关常识。
    常识之一:闰年、闰月和闰年差。我国古代发明的直到今天仍然使用的阴历纪年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根据太阳回归年天数和12个朔望月天数之差10.8751日,即
    365.24219-(29.530588×12)
    =365.24219-354.367056
    =10.8751日
为方便叙述,姑称之为“闰年差”,约为11日。以每月30日计,差不多二年或三年多出来一个月。多出来的月,叫闰月,闰月所在的年份称为闰年。至于闰月在年的具体位置排序、闰年的确定以及闰月无独立的干支代号,等问题,都有一套固定的推算方法和道理,因与本论题关系不大,故兹从略。
    常识之二:节交降日循环推算法,即节气所在一年中的日期区间变化关系。节气对农耕时代的古人的意义非常重要,因此节气的观念比今人要强烈得多,分辨也仔细得多。尚古民俗认为,在一年的24个节气里,从立春开始的每月第一个节气叫“节”,即立春、惊蜇、清明、立夏、芒种等是12个节,而从雨水开始每月第二个节气叫“气”,即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等是12“气”(本文不考虑气交降日的推算)。颍上民谚有云:“春打来年加十一”。打春即立春,即下一年的立春交降日是在上一年的立春交降日加上11天(实际上有时是10天)。怎么推算?有一个限制,立春交降日所在的可能的日子,即区间是腊月十六到正月十五这一时间段。换言之,立春日在这一区间上月十六--本月十五之间周而复始的循环。举例:2005年(己酉)的立春交降日是腊月二十六日,2006年(丙戌)的立春就是正月初七。举一反三,芒种交降日在四月十六到五月十五这一个时间段里周而复始的循环。本文姑妄称之为“节交降日所在日循环推算法”。
    节所在日用D表示,当年的某个节日为D1时,第二年这个节日用D2表示,则D2等于D1加11(或10);譬如,已知2005年(己酉)四月二十九为芒种日(D1),那么2006年(丙戌)的芒种日Dx等于四月二十九加十一天,等于(2006年(丙戌)四月小)五月十一。
 

    下面从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逐项推证口碑管仲生年月日时记载的真伪。
    先看管仲生于戊午年是真是假?首先,本文不支持那种汉代才有干支纪年的观点--汉代是恢复、延续曾被中断的干支纪年。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仍定为“乙酉”,本身就在说明干支纪年是早已有之,即从公元前2517年开始流传下来的,到汉章帝时已经使用了近2600年;其次,本文采用第一个干支纪年的甲子年是公元前2517年一说。﹝3﹞甲子是干支纪年的岁首或开端,也是天文历法家推算的结果,不是随意的权力和政策法律的行为,这种结果可以为权力政策或法律所确认,却不能篡改或臆定;最后,公元前纪年和干支纪年的换算,可以从国家出版的正规的汉语工具书中查找(譬如:“东周平王姬宜臼元年,辛未,公元前770”)推算,﹝4﹞也可以通过干支轮回的方法推算--即公元前723年是戊午年,即周平王48年。异途同归,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即口碑记载的管仲生年“戊午年”说是真的。
    再看管仲生于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是真是假。广义的干支纪年,应包括干支纪月、纪日、纪时。
   (壹)月干支。生于戊午月是真是假?《古今世俗研究一:古代算命术》记载:阴历每月地支和代号是固定不变的,即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正月为寅月……五月为午月,以序类推。但是月的天干并不固定,需要推算。推算的歌诀:“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年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5﹞ 由此,推得戊午年的五月乃戊午月是真的。
   (贰)日干支。生于戊午日是真是假?根据张培瑜《中国先秦历史年表》(齐鲁书社1987年版)记载推算:公元前723年戊午年,六月二十三日为朔日,那么,五月初五为戊午日。即管仲生于戊午日也是真的。  
   (叁)时干支。生于戊午时的是真是假?口诀为:“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就是说出生日的天干是甲、己的,那么他的出生时间便以甲子(半夜23点--凌晨1点)开始推算,换言之这两个日子的子时,是甲子时;以序类推,出生日的天干是戊、癸的,那么他的出生日的子时便是壬子。﹝6﹞ 由此推算管仲是戊午日出生,从壬子开头推断,该日午时正好是戊午。管仲生于戊午时也是真的。
    至此,管仲出生于戊午年(公元前723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的口碑传说,完全被证实。以上推算的结果证明,颍上民间口碑流传的管仲的天干地支生年生月生日均是真实的。
 

    古人孩子出生请先生算命取名是一种风俗,这种风俗甚至流传到现代,因此口碑记载的管仲的 “生辰八字”显得特别重要。所谓“生辰八字”,即指人出生时的年、月、日和时辰的八个字的干支符号,如前文所述,“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即是管仲的“生辰八字”。民间认为“生辰八字”非常神圣,管人一生的命运,又是花钱请算命先生推算的结果,所以特别需要牢牢铭记。“生辰八字”中的月干支因为与节气相关联, 故“一定要注意结合节气来推算月份。在一年的24个节气里,立春、惊蜇、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是节,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是气。推月则严格以节作为界限。如在本月节(节--疑脱一字)前生的,就用上个月的干支,本月下一个节后生的,也就是下一个月的节提前来到本月,就得用下一个月的干支。”﹝7﹞
    既然管仲是公元前723年(戊午年)五月(戊午月)五日(戊午日)出生,那么当年的芒种交降日是哪一天?计算的方法是:闰年差(10.8751日)乘以(公元前723年加2006年或任意一个已知芒种日的年减1年),除以阴历朔望月29.530588天。以2006年(丙寅)芒种日为基准,经推算计算得出的整数商即闰月数忽略不计,余数即天数18.562448日,使用“节气所在日推算法”:Dx=D1+(1>30),反推,这年的芒种日应是四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距五月初五是12天或11天(四月小)或(四月大)13天或12天。每节气相隔是15天。这里显然符合“本月下一个节后生的,也就是下一个月的节提前来到本月,就得用下一个月的干支”的条件。即管仲是该年芒种节(交降日为:四月二十三)后出生的,芒种的本月是五月,当年的情况是节气提前到了四月下旬。由此,管仲“生辰八字”的月干支不仅是“戊午”,而且算命取名的依据正是因为他生于芒种节里。芒种是一年中节气中的第五个节,而且据《红楼梦》记载是一种“尚古风俗”“祭饯花神”的节日,著名的“黛玉葬花”的故事即发生于芒种节。﹝8﹞所以说管仲取名“芒种”顺理成章,生辰八字又占了四个“午”,加一个“五”,即芒种节的序号“五”,一共是五个“五”。
这个推算,弥补了口碑中的记载的管仲“一五(午)”(一人占了五个“五”或“午”)事实,成为管仲以后取字“夷吾”的来历。因此,颍上县民间世代代相传有关管仲的请先生算命取乳名“芒种”的口碑记载,也是真的。
    综上所述,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戊午),阴历五月(戊午)初五(戊午)午时(戊午),一年中第五个节--芒种,故管仲取乳名为芒种,以及和“一五(午)”的关系等口碑记载的文史资料都是真实的。
 

    为了进一步证实本文所使用的方法和推算结果的真伪,本文的主要内容,被送请原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天文史专家萧耐园先生进行审阅。萧耐园教授认真审阅后,并就本文干支纪年推算结果进行了论证。论证全文如下:
《关于“论管仲出生于公元723年”文中干支纪时和季节的论证》
一、关于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1.关于纪年
戊午年应为公元前723年即东周平王姬宜臼48年。
 
2.关于纪月
以下列公式验算
N=((Ty-1)×12+M+2)-(((Ty-1)×12+M+2)/60)×60
戊午年五月,Ty=5,M=5代入上式算得
N=55,由此查得为戊午。
 
3.关于干支纪日
在公元前723年的芒种日之后13天为戊午日。(详见下文第二节)
 
4.关于干支纪时
以下列公式验算
Dh=INT(H+3)12),
若Dh>12,令Dh=Dh-12.再代入下式计算干支数:
N=((Td-1)×12+Dh)-INT(((Td-1)×12+Dh)/60)×60
其中  Dh=INT((H+3)/2)
戊午日午时,Td=5,H=12
            Dh=7
            N=55  由此查得为戊午。
 
     二、关于公元前723年的芒种日
公元2006年6月6日是芒种日,日干支为丙寅(农历五月十一日)。由这一年的芒种日反推公元前芒种日,两者相隔日数为:
   365.24219×(2006-(-723)-1)
   =365.24219×2728
   =996380.69日
由此计算相隔日的干支:
   996380.69=(16606)×60+20.69
20.69日取整为21日。
即公元前723年芒种日应为丙寅前的21日,该日的干支为乙巳。
    本文(指我们所提供的文稿)推算的“这年的芒种日应是四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的论断是正确的。乙巳后的13日是戊午。戊午日是在芒种节内。
 
  “论管仲出生于公元前723年”文中各计算环节经我验算确认无误。
            南京大学天文学教授  萧耐园﹝9﹞
            2006 年5月26日
 
    萧耐园教授认为公元前723年四月二十三日(乙巳)为芒种交降日,该日在管仲出生日前十三天,即管仲出生在该年芒种节内。按照传统的习俗,管仲取名芒种,合情合理。
    此外,管仲的生日是不是芒种的问题,在理解上古今也有差别:古人把芒种视为一年中第五个长度为15日的节,生于这个时段的人都可以叫生记载说管仲“又生在收麦种豆的芒种日”这种说法就可能就有一字之差。如果把“芒种日”于芒种节或生于芒种。而今我们已习惯于把芒种日特指为芒种的交降日。所以,冯传礼的口碑改为“芒种”或“芒种节”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安徽颍上管谷民间流传的关于管仲出生时间的口碑记载,其主要内容居然都一一得到了验证,这确实让人感到既惊奇又欣慰。
  

    有一种观点认为,考证管仲的年龄还要参照与他关系密切的同时代人的年龄,特别是齐桓公的年龄等。管仲和鲍叔分别当过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即齐桓公)兄弟的“傅”即老师,根据合理想像年龄要大很多,况且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可见不是一个辈份的人,除非管仲大齐桓公十岁以上,否则就“不合常理”。并依据《左传》如下一段记载,认定齐桓公的年龄:  
僖公九年,“夏,会于葵邱,寻盟。且修好。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10﹞  
    首先,把“耋年”说成是齐桓公的七十大寿,即这年(前651年)齐桓公是七十岁,周天子“赐胙”是“献寿礼”值得商榷。
    《辞源》解释:耋;老寿;又,“耋期”:六十以上曰耋,百年曰期颐。泛指高寿。﹝11﹞
    《辞海》解释耋:1老。《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七十曰耋”。 ﹝12﹞
    《中华大字典》解释:耋:年八十曰耋,见《说文》(按:公羊宣公十二年何注:六十称耋,《尔雅•释言》舍人注:耋年六十称也。《易•离》郑注:大耋谓年逾七十也。是六十以上通称)。﹝13﹞
    那么,“耋老”究竟指六十岁、七十岁还是八十岁?实际上,“耋老”是笼统的称谓,相当于今天称呼“老年人”或“老干部”,并不确指年龄。 
    其次,可以比照周礼,来解读葵邱会盟“赐胙”。《礼记•内则》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兼而用之。……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者使人受。……五十异(此有一字为:左米右长),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也。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七十不俟朝……”。﹝14﹞
    葵邱会盟是个盛典,齐桓公并没有七十岁。周礼规矩很严格,既然“六十宿肉”、“六十非肉不饱”,周天子于盛典给齐桓公赐胙,即赐祭肉,必然是带头执行周礼的(满七十岁应该赐帛,合于礼,否则就是逾礼)。还特别强调是天子的长辈--伯舅,可以不下拜。天子没有赐帛,齐桓公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虽被封做耋老,毕竟不名副其实,那里敢逾礼不下拜?所谓七十从心所欲还不逾矩呢,况且自己还没有那么老,因此言肯意切地跟宰孔说了一通大道理,终于还是“下,拜,登,受”了赐胙。
    再次,齐桓公的年龄虽不能确知,但肯定小于七十岁。上面宰孔的话翻译成今天的话大意是,齐侯你不用下拜,天子后面还有指示呢,天子派使我赠祭肉给你时说“伯舅你算是老年人,可以享受七十老人的礼遇了(尽管你还差一级),嘉奖犒劳你,赐你高一级礼遇,不用下拜了。”六十多岁,赐高一级就是七十多岁,那么按照周礼规定,可以“杖于国”,“不俟朝”了,当然像这样的下拜也可以免了。然而,齐桓公不乐意接受这样高一级的礼遇,说明当时周天子虽然不无曲意奉承,桓公却执意不肯,还是坚持按周礼的规矩办。
    此时(前651年)齐桓公合情合理的年龄应当是六十多岁,不足七十岁,管仲七十三岁,管仲长齐桓公应当不止于三岁。
    最后,涉及到齐桓公称管仲“仲父”的辈分和年龄。有一种意见认为管仲要长于齐桓公15岁以上才能称“父”, 50岁当宰相才合理。本文认为,这是从管仲和鲍叔牙曾于宫廷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傅”,即由师生关系衍派的假问题。中国古代崇尚尊师的礼数,历来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老师和学生的齿序差距,从来就是一个变数。一般来说,启蒙或幼年教育,老师年龄要大学生很多,但究竟要大多少,也没有一定之规;进入成年教育,老师和学生的年龄齿序问题就复杂化了,什么情况都会出现,宫廷之“傅”就更难以年龄定人才,否则甘罗(也是安徽颍上人)十二岁作上卿,就更不可思议了。实际上历史上争雄时代,人才都非常年轻化,譬如三国鼎立时期建功立业的诸葛亮、孙策、孙权、周瑜等都不过二十几岁。管仲38岁为齐桓公相,已经不算太年轻。管仲小于鲍叔两岁,却当了齐桓公哥哥公子纠的“傅”,而鲍叔大于管仲,却当了管仲学生的弟弟的“傅”,可见年龄并不是当“傅”的障碍,才能才是最重要的。既然历史上管仲和鲍叔确实做过齐桓公兄弟的“傅”(老师),那么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合于礼数,也不违背常理,不管他们之间的年龄“齿序”如何。如上文所说,葵邱赐胙那年,管仲七十三岁,齐桓公六十多岁,“齿序”上也不存在什么不合常理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文已经论证了管子出生的时间是公元前723年,甚至进一步精确到农历的月日和时辰,即农历五月五日中午11点-13点。萧耐园教授进一步推算:该年芒种日的干支为乙巳,比辛卯日多14日,故知该年芒种日为公元前723年6月14日;管子出生于该日的13日之后,故得6月27日,即管子的公历生日为公元前723年6月27日。
    萧耐园在给笔者的电子邮件(2006年10月12日)中写到:“必须说明的是:(1)我国的干支纪日从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二月己巳日起从未间断,故晚于这一天又满足上述条件的一般均可推算。(2)现行公历称为格里历,它是于公元1582年由其前身儒略历修订而得。上面所得的日期是属于儒略历系统的”。
        
(本文所使用的某些数据和计算方式由刘家齐提供,并经萧耐园验算论证)
 

 
附件1:
管仲年表
 
公元前723年管仲生于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
公元前708年管仲在贫穷中度过了童年。因家贫,做过马夫,做过小商贩,与同乡、少年好友鲍叔牙携手经商。十多年中,他们走遍了中原各国。
公元前697年齐僖公拜管仲、鲍叔牙分别为二公子纠和三公子小白的师傅。
公元前694年齐襄公继位后,好勇喜功,连年征伐邻国,国内横征暴敛,民怨甚重。是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来到齐国,齐襄公与其胞妹文姜通奸,并杀死了鲁桓公。
公元前692年齐襄公荒淫无道,天怒人怨。为避齐乱,管仲、召忽奉公子纠投奔鲁国;鲍叔牙奉公子小白投奔莒国。
公元前686年公子无知与连称、管至父内外勾结,杀齐襄公,取代君位。雍廪等人杀公子无知。齐国大乱。
公元前685年高傒、国子拥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为公子纠争位,齐、鲁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军乘胜夺取鲁国汶阳之地。
齐桓公决心报管仲射他一箭之仇,派人赴鲁,逼鲁庄公杀公子纠,召忽殉主,管仲遣返齐国。在鲍叔牙的极力保荐下,齐桓公捐弃前仇,管仲被拜为大夫。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顾管仲反对,率兵伐鲁,在长勺与鲁军交战,被鲁将曹刿击败。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支持管仲对内大胆进行改革,对外高举起尊王的旗帜,实施管仲的称霸不用兵车战略。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采纳管仲之谋,与宋、陈、蔡、邾等国之君于北杏会盟,齐桓公主盟,以平定宋国内乱。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不参加北杏会盟,齐桓公率师灭遂,并以此向鲁国施加压力。鲁庄公与齐桓公盟于柯地(齐邑,今山东肥城南),会盟时,鲁国司马曹沫手剑劫桓公,要求退还汶阳之地。齐桓公依照管仲的意见,答应退地。
公元前680年柯地会盟,使齐桓公名声大振,各国诸侯纷纷与齐结盟。至此,齐桓公真正认识到了称霸的本质,对管仲拥有了一种铭心刻骨的信任,拜管仲为“仲父”。是年,齐桓公与管仲率师会同陈、曹两国伐宋,因宋违背北杏之盟。伐宋途中遇卫人宁戚,管仲荐齐桓公,齐桓公拜宁戚为大夫。宁戚赴宋说服宋桓公求和。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与卫、郑、宋三国之君盟于鄄(今山东鄄城北)。诸侯威服,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公元前678年郑国违背鄄地之盟,齐桓公与宋、卫之师讨伐郑国。
是年,齐、鲁、宋,卫、陈、郑等国于幽地会盟。
公元前675年齐桓公会同宋、陈之师讨伐鲁国。
公元前671年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扈地。
公元前668年齐、宋、鲁三国之师讨伐徐国。
公元前667年齐与鲁、宋、陈、郑盟于幽地。周惠王赐齐桓公为侯伯。管仲审时度势,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变尊王称霸为尊王攘夷。
公元前666年齐桓公奉周惠王之命,率师伐卫。
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犯燕国。齐桓公与管仲率师救燕,至令支、孤竹,剿灭山戎。
公元前663年齐师凯旋,齐桓公将伐山戎的战利品的一半赠鲁庄公。
公元前662年齐筑小谷(今山东东阿)为管仲采邑。鲁庄公为感谢齐桓公,为管仲在小谷筑城。
公元前661年狄人侵犯邢国,齐桓公率师救邢,败狄师。
公元前660年鲁国公子庆父作乱。为安定鲁国,齐桓公依管仲之谋,立公子申为国君,并大义灭亲,杀其侄女哀姜。
是年,赤狄侵犯卫国。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军击溃赤狄,助卫戍守。
公元前659年赤狄侵犯邢国,齐桓公与管仲同宋、曹两国联兵救邢,打败赤狄,为邢国在夷仪重新筑城,派军助邢戍守。
公元前658年齐桓公诸侯为卫国筑新城。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与管仲率齐、鲁、宋、卫、郑、许等国联兵讨伐蔡国,蔡侯闻风而逃,继而以不尊周天之子罪讨伐楚国。楚请求讲和。诸侯与楚于召陵会盟。
公元前655年齐桓公依照管仲之谋,与宋、鲁、陈、卫、许、郑、曹等国君会于首止,与周世子郑定盟,确立世子郑太子地位,以稳定周室。
周惠王指令郑国与楚国联合,离间首止之盟。
郑文公不辞而别。
公元前654年齐桓公责郑文公逃首止会盟,率诸侯讨伐郑国。郑请求讲和。
公元前653年齐桓公与鲁、宋、陈、郑于宁母(鲁邑,今山东鱼台)会盟。
公元前652年齐桓公与鲁、卫、宋、许、曹等国君会盟于洮,以固周襄王之位。
公元前651年周襄王派太宰赐齐桓公胙。齐桓公与宋、鲁、卫、郑、许、曹等国君会盟于葵丘,庆贺天子赐胙。
公元前650年北狄侵犯卫国,齐桓公率师相救。
公元前648年齐桓公会同诸侯为卫国筑新城,以防备北狄入侵。
公元前647年齐与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国会盟于咸,共谋保卫周室,防备戎人入侵。
公元前645年齐、宋、鲁、陈、卫、郑、曹诸君会盟于牡丘(今山东聊城东北),商讨伐楚救徐之策。
是年,管仲卒。
公元前644年,鲍叔牙卒。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卒。齐诸公子争夺君位,齐国大乱。易牙杀群吏,拥立公子无亏为君。太子昭逃奔宋国。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平齐乱,太子昭继位。
 
 
附件2:
再探管谷村
冯传礼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受已故蒙城县原人大副主任荆灿红的嘱托(荆老享受处级待遇),开始搜集整理管谷村(当时叫顾庙村)里流传的管仲和鲍叔牙青少年时期历史故事,开始是荆老带着我四处走访乡梓诸老。我是个普通再普通不过的农民,荆灿红在当地是很有一些名望的人,我跟着他到处走访,无形中人们对我也另眼相看了,搜集资料比较顺利。那时我们只是搜集一些传说和故事,也没往深处和远处想,我们县当时还没有兴起研究管仲,《管子》的行动。所以 ,我们俩是当作消谴的事来做的,因而做得比较肤浅,忽略一些细节。随着岁月的流失,研究的深入和人们对名人效应的重视,以及外地专家、学者不断来颍上对管仲故里的探讨的深入。本人认为应当补正一些资料:如《今夕管谷村》,《管谷村怎么没有管鲍后裔》,《文地春风》,《搜集管仲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的来龙去脉》等,笔者经过20多年的走访、搜集、印证,做一下补充以飨读者。
 
今昔管谷村
 
管谷村又叫管谷湾,由来已久,保甲制度时,属黄宪乡管谷保,那时湾中流传着一首专说管谷湾名人的顺口溜,足以证明过去管谷的面积和疆域,现摘录一段:安徽省颍上县,县北有个管谷湾,湾中有个荆家寨(今属文颍村),寨主名叫荆华轩。彭老庄子彭芹芳(今属管谷村),他有良田和庄园,冲天柱子李耀武(今属范庙村)千斤担子他能担,三家爱好生意做,聘来掌柜马子谦(今属胡台村)……可见当时的管谷湾(村)应辖黄沟以东沙颍河以西的今文颍、胡台、箭井岗、范岗、姜岗、王海和今天的管谷等村的全部范围,面积约有二十平方公里之多。1949年解放后的管谷湾(村)的面积,因筑沙颍河大堤而形成了今天面积形状。所以今天的管谷村面积只有2平方多公里了。
 
管谷湾里的管鲍后裔今何在
 
 众所周知,淮河的最大支流沙颍河,是一条极不稳定的河,河床随着河水的冲刷而左右移动不定。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沙颍河颍上城关段,在今天城关的黄土山下(即县医院南边老党校旧址的城墙脚下)。经明朝时期的颍上县县长屠隆议开新河而向东移了近500米,20世纪70年代又一次把河床向东移了近千米而在今天的位置。笔者世居管谷湾(村)目睹了管谷湾自1954年至今的河床变化,管谷湾(村)位于沙颍河右岸,河床50年来至少向右推移了300米之多。要知道19世纪以前,沙颍河是没有河堤的,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黄水南下泛滥成灾,人们开始给沙颍河左右两岸打上河堤。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维修加固,始成今天之壮。
综观上述,自管仲时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沙颍河河床的变迁是可想而知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是颍上人根据沙颍河河床的频频变迁而形成的民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由自然灾害和战乱灾害给造成的有某庄无某姓人居住和有某姓居住而不叫某庄的事,是不新鲜的。所以,管仲,鲍叔牙二位先哲出生生长在管谷湾(村)当无疑无。
 
文地春风
 
颍上八景第一景是“文地春风”。曾是孔子带领第子周游列国,传播文化知识时住宿过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讲学时,自楚返鲁,路过慎城(今颍上县江口镇)时,听说先哲管仲是慎城南不远处的管谷湾人。就带领他的学生从龙泊渡过沙颍河到管谷湾拜谒管仲出生地,留下孔子问路龙泊渡(即孔子问津)的故事传说和子路与老农民对话的故事:子路问老农;可见夫子否?老农看了看子路不像种田人,用不屑的口气说:我看见你四蹄不勤,五谷不分,何为夫子也。这个故事被当地人传到现在,成了茶余饭后的闲侃资料。
孔子拜谒了管仲出生地后,并在管谷湾进行了一天的走访,当天晚上就在管谷湾住下了。(现存“孔子止宿处”纪念碑可以证明。)孔子夜宿管谷村,向他的学生们介绍了管仲的事迹,对管仲予以“相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力也……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枉也”的高度评价。
由于孔子到过管谷湾(村),所以,人们又称“管谷”为“文地”。据传孔子夜宿之地,从古至今有一席之地没有蚊虫侵扰,后人将它列为颍上八景之一,圣人所到之处,野者化而为文,如春风之化育万物,故曰“文地春风”。古有春风桥,今已废。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93年)颍上县县长张鼎家在此撰文立了“孔子止宿处”记念碑。现已被文物部门列为文物进行保护,现碑树在文地学校院内。
今将“孔子止宿处”碑文抄录附后供读者欣赏:
孔子止宿处跋
 至德张鼎家撰文
 邑人许敬涵书丹
 颍上八景有名“文地春风”者 在县北二十里   相传孔子自楚返鲁宿此   载县志 盖圣人所过之处  野者化而为文  如春风之化育万物 故曰“文地春风”余观风邑北  适经其地   集上人问之 已实是而名非矣  然固老间有识之者 犹津津而道焉 地在荆家圩之西  昔名“文地营” 今以荆家营名矣 夫古今过客之宿此者  何可胜数 乃经圣人之一宿   地遂因之见重 信乎 所存者神   而过者化也   爰立石于此 用彰圣迹并励邦人